一年多後,當我通過2017亞錦賽&東莞國際馬拉松35公里的指示牌時,想起了第一次跑步的那個下午。這個開頭借用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套路,因為初馬3:26的成績,對我這個跑步剛一年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魔幻現實。

開始跑步

一年多前,我這個中年大叔感覺是到了人生的「撞墻期」,按照現在馮唐的說法,日子過得太「油膩」了,膩得讓自己心煩意亂。於是,2016年8月,我開始跑步。開始跑步的第一個下午,我連3公里都無法完成。隨後我開始有計劃地訓練,10公里再到21公里,到年底體重下降了12公斤。12月11日,自己進行了一次半馬測試,以1小時55分33秒完成,感覺成績不算太爛。於是,動了參賽的心思。根據半馬計劃,選擇了2017年3月19日的重慶馬拉松半程,最終以1小時48分24秒完賽。

五月份,因去臺灣與一位老朋友相見,順便報了2017年5月20日臺東池上稻浪馬拉松半程,以1小時40分24秒完賽。參加完池上的比賽後,自己感覺似乎只要跑下去,成績就會不斷提高。當時成績接近45-49年齡組的大眾業餘菁英水平,所以就給自己定了一個1:36的半馬完賽目標。而由於倉促應戰,對這幾場比賽都完全沒有系統訓練和準備,三個半馬分別跑1:43、1:47、1:48,愈跑愈差。我覺得肯定出了什麽問題。

這個時候,我開始了解到了姿勢跑法,知道了羅曼諾夫博士、徐國峰老師還有RunningQuotient。開始學習羅曼諾夫博士的《跑步革命》《跑步該怎麽跑》,國峰老師的《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馬拉松全方位科學訓練指南:體能 力量 技術 心理》,以及閱讀RunningQuotient上的一系列文章。通過這一系列學習,徹底顛覆並重塑了我對跑步的認知。我開始學習姿勢跑法以及心率訓練法,成為了RunningQuotient的白金會員,並透過網站跟蹤分析數據並制定訓練計劃,鎖定了2017年11月26日舉辦的亞錦賽&東莞國際馬拉松,作為自己的第一場全馬賽事。

初馬賽前訓練

我採用了Garmin官方的「330訓練計劃」準備初馬,並使用RunningQuotient每天監察訓練數據;計劃從2017年7月31日正式開始。

在計劃執行的的基礎期(上、下),跑力值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心里有些忐忑和著急。於是上網閱讀許多博士和國峰老師舉辦上馬訓練營的資料,看到有很多同樣的案例,明白了基礎期需要好好打下有氧耐力的基礎,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果然,進入發展期跑力開始提升,尤其是到巔峰期後,提升更是明顯,即時跑力經常達到52~53,當前跑力從訓練初期的46.4,持續提高到東莞馬賽前的49.8,心率1區的配速也穩定在5:00/km左右。

體能指數從訓練初期的9.4,到巔峰期最高18.1,再經過減量期到達賽前的15.1。根據RunnintQuotient關於賽前狀況指數的策略,在比賽周主動停跑了兩次,讓狀況指數上升到1.7。最終,在RunnintQuotient數據監控的幫助下,我以跑力49.8、體能15.1、狀況1.7的身體狀態,在第一場馬拉松跑出3小時26分12秒的成績。

官方成績

賽後數據分析

賽後的數據顯示,我前半程用時1小時38分,平均配速4:40/km,後半程用時1小時48分,平均配速5:06/km,後半程比前半程多用了10分鐘。如果以掉速嚴重的28公里為分界點來看,1到27公里的平均配速是4:42/km, 28到42平均配速是5:12/km,平均配速整整下降了30秒。就比賽策略來看,前半程配速過快,假如前半程配速再放慢5~10秒,讓後半程能夠保持不掉速的話,結果可能會更好。

比賽數據摘要

賽後一周,我參加了國峰老師在廣州心率訓練培訓班,將我在RunnintQuotient的數據給國峰老師看了一下,老師說按照數據分析,應該可以跑出更好的成績;做不到,肯定有問題。之後我再回顧網站上的數據,發現我的短距離跑力明顯落後於長距離跑力,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重點改進的地方。

透過競賽跑力分析,發現我的短距離跑力明顯落後於長距離跑力。

下一個目標

我給自己制定了下一個目標:全馬3:00!新的訓練計劃我將依照「你要練什麼?」來制定具體課表。

我不知道多年以後,當回望自己的跑步歷程時,是否還會有一種魔幻現實的感覺,但我相信生活總是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而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探索。人的認知就像一座孤島,認知增加的同時,未知的海岸線也在不斷擴大,人生的意義之一就是不斷探索這些未知的海岸線吧!而RunningQuotient將會是我探索跑步世界的有力武器!


此文章為使用者之心得分享,並經由教練團審核編輯上架,並不完全代表RunningQuotient立場。

如果您也有跑步相關的知識、使用經驗或獨特見解想要分享,請參考我們的文章投稿辦法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課程活動

IRSC24|極速夏季訓練營
余文彥教練

IRSC24|極速夏季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