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一場馬拉松,必須具備強大的有氧體能,而跑者的體能來自於日復一日、一步接一步的跑步訓練。正所謂「無勞則無獲」,要比別人更早進終點,你必須比別人付出的更多。

要比較誰付出的比較多,我們可以比較各自的訓練量多寡。其中跑量(里程數)是跑者們最愛比較的數字,因為跑量比較大的跑者,成績通常都不會太差;反過來說也可以,想要跑得更快,你最好多跑一點。

當然,我們更鼓勵透過訓練指數去監控每周的訓練量,因為訓練指數會同時考慮到訓練時間與訓練強度,它可以更客觀地量化出每次訓練的壓力,表達出更真實的訓練量。

延伸閱讀:衡量每次訓練的壓力:訓練指數

「我要練多少才夠?」

很多跑者常常會問到每周到底該跑多少公里才合理?要花多少時間訓練?訓練指數又該達到多少等的問題;因此,藉由全台灣最大的路跑賽事台北馬拉松,我們團隊針對馬拉松跑者在賽前六十天的訓練紀錄進行統計分析,窺探不同完賽時間的跑者每周的平均周跑量、平均訓練時數,以及平均訓練指數分別是多少,作為日後訓練的參考依據。

以下是根據所有完成台北馬拉松(42.195公里)的RunningQuotient男性用戶,按照不同的完賽時間,統計出過去六十天的平均周跑量、平均訓練時數,以及平均訓練指數。

周跑量

從上圖可見,完賽時間愈快的跑者,周跑量愈大,符合預期。要注意的是,為了在比賽中跑得更好,通常在賽前一到兩周會降低30~50%的訓練量,所以平常訓練期間的跑量理論上還會更高一些。其中馬拉松能夠跑進2小時45分的跑者,平均每周的跑量將近100公里,平常訓練的跑量可能會高達110~150公里以上。

破三跑者的平均周跑量為83.9公里,所以平常的跑量應該也有90~110公里;破四跑者為43.6公里,幾乎是破三跑者的一半;而如果是想要跑進五小時的話,周跑量達到30公里左右就可以了。

周訓練指數

訓練指數是RunningQuotient獨有的訓練量單位,更適合用來量化跑的步訓練壓力。同樣地,體能愈好的跑者通常能承受更大的訓練壓力,所以會看到速度愈快的跑者,每周的訓練指數愈大。

其中會發現2小時45分內跟3小時內的跑者,兩者的平均周跑量相差約14公里,但訓練指數卻只相差2,意味著如果破三後想要更精進,關鍵在於訓練的品質與安排方式:不需要安排更多高強度的質量訓練(訓練指數較高),但可以加入更多輕鬆慢跑促進身體恢復(訓練指數較低),同時提高基礎體能,讓質量課表的執行品質提高。

另外,從4小時30分到3小時之間的跑者,無論是訓練指數或跑量都有較明顯的差距,代表這個區間的跑者除了需要增加跑量之外,同時也要提高整體的訓練壓力,即慢跑與間歇訓練都要達到該有的強度,避免無意義的訓練,如此才能更全面地提升跑步能力,往下一個層級前進。

周訓練時數

最後,我們可以看看不同完賽時間的馬拉松跑者,每周會花多少時間跑步。基本上趨勢跟上面兩張圖是一致的,完賽時間愈短的跑者會花愈多的時間跑步。假設每周休息一天,訓練六天,那麼能夠跑進3小時內的跑者平均每天會花1小時10分跑步;至於5小時以外的跑者,平均每天只花不到25分鐘跑步。


那麼,女跑者要練多少?

最後的最後,你可能會想要問為什麼只有分析男性跑者,難道女跑者不用訓練嗎?當然不是,其實是因為目前有在使用RunningQuotient的女跑者並不多,同時個體的差距也比較大,在這次分析結果的參考價值較低,所以今年先以男性跑者為主,期望明年我們就能分析男女跑者間的訓練差異。也希望看到這裡的你,邀請所有身邊的跑者加入RunningQuotient,讓我們的資料庫更完整,分析更多有用的資訊回饋給所有台灣跑者!

延伸閱讀:2017台北馬數據分析:完賽時間篇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