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鑫是一位已經跟我合作一年多的跑者,全馬最佳成績是2015年在宜蘭國道馬的 3小時53分,但自此之後卻開始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低潮,包括2016年3月萬金石馬拉松跑 4小時22分,同年11月宜蘭國道馬 4小時51分,12月臺北半程馬拉松 2小時10分,2017年2月渣打半馬也只跑出 2小時13分。

如果是一般人,經歷如此長時間的低潮,完賽時間愈來愈差,可能早就放棄對成績的追求,或甚至討厭跑步了;但騰鑫卻從未放棄心中的目標,仍然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再次突破。

在這段低潮中,雖然他一直很認真地完成我安排的訓練計畫,但不管我再怎麼調整,他的跑步表現總是跟以往差一大截,跑力總是在35附近徘徊,甚至每況愈下,這讓我相當困惑(畢竟我對自己的訓練計畫是很有信心的!)。所以,今年初我建議他到醫院檢查,才終於解開了我們心中的疑惑:原來是缺鐵性貧血。

進行耐力運動時需要使用大量氧氣,負責運送氧量的就是血液,貧血會讓氧氣無法被充分輸送到肌肉細胞裡。身體缺乏鐵質的話會常常感到疲倦、無力、容易暈厥等,運動能力自然就受到影響,而這正是他成績一直停滯不前的主因。

受到貧血的影響,不管對訓練作出任何調整,2016年的當前跑力一直落在32~35之間,毫無起色。

問題得到解決後,4月起開始正式準備年底的台北馬拉松,目標當然是突破個人最佳紀錄。經過37周的漫長訓練,看著他一步一步從解決貧血問題到步向體能巔峰,我有信心他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達成目標。從上圖可以看到當前跑力自今年4月起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從訓練剛開始的34,上升到比賽前的47.8(對應馬拉松成績為3:23:02)。

雖然有信心,但終究還是會緊張,因為沒有人知道比賽會發生什麼事。我站在終點前盯著所有要進終點的跑者,時鐘顯示「3:24:XX」,我知道他快要回來了,看著跑者不斷從我面前跑過,這幾分鐘就像過了一小時那麼久。終於,他的身影出現了,時鐘顯示「3:29:XX」,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經過兩年的等待與努力,終於可以將個人紀錄改寫成 3:53 → 3:30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這場比賽中的配速也近乎完美,前半程1:45:16,後半程1:44:27,成功跑出負向配速(negative splits,即後半程比前半程快),代表對身體狀況的掌握度非常好,其中最後一公里更跑出4:16的配速,表現出良好的續航能力。

賽前數據分析

在此提供一些他在準備台北馬這段期間的數據與圖表,讓其他想要跑進3:30大關的跑者參考。

在賽前一天體能指數為16.5,其中在11月中的時候達到最大值19.6,隨後訓練量開始逐漸下降。比賽當天的狀況指數為3.6,其中在10月底的時候曾下降到-9.0,但在高負荷的訓練後都會安排休息與恢復日,所以大部分時間狀況指數都落在0~-5之間浮動,到比賽日再將狀況調整至高峰。

延伸閱讀:狀況指數的應用:更客觀地減量,在比賽前達到最佳狀況

上圖是最近三個月的每周跑量與訓練指數,平均每周跑62.6公里,其中訓練里程數最高的一周落在10月中的80.4公里(最大值92.8公里為最後一周,需要扣除比賽里程)。每周訓練指數平均值為132.2,訓練指數是量化訓練壓力的指標,它能同時考量到訓練時間與強度,可以看到最大值同樣出現在10月中,表示當周的訓練壓力最大。

延伸閱讀:衡量每次訓練的壓力:訓練指數

上圖是從4月訓練計畫開始至12月台北馬這段期間,將近九個月的訓練總覽,總計花了171個小時12分鐘,跑了1859.3公里。從每月的跑量與訓練指數可以看到更明顯的趨勢:訓練量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壓力最大值出現在10月,隨後開始降低訓練量,讓身體在目標比賽時達至最佳狀況。

有趣的是,11月的訓練指數整體下降了,但當月跑量卻達到最高的293公里,這是因為此時他的跑力已經有明顯的提升,在相同強度下可以跑出更快的平均配速,所以雖然訓練壓力降低了,但總跑量卻比10月份還要高一些。

延伸閱讀:統計跑量、量化體能狀況:體能分析頁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