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速度是由步頻與步幅所構成,想要跑得更快,可以透過提高步頻、增加步幅,或兩者同時提高的方式達成。2008 年有一份關於步頻與步幅的研究,他們觀察 2007 年世綿賽 10000 公尺的前三名選手在比賽中每一圈的速度、步頻與步幅,得到了有趣的發現。這三位選手分別是冠軍 Kenenisa Bekele、亞軍 Sileshi Sihine 以及季軍 Martin Irungu Mathathi,研究發現:

  • 在前 23 圈(約九公里),這三位選手的配速幾乎一模一樣,不過他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步頻與步幅。Bekele 步頻每分鐘 190 步,屬於三位選手中最慢,不過步幅卻是最長的一位,平均將近 2 公尺(有趣的是他的身高比另外兩位矮 7~11 公分)。Mathathi 的步頻最高,但步幅最短(身高 1.67 公尺)。至於 Sihine 則屬於是中間值,他的步頻跟步幅介於 Bekele 跟 Mathathi 之間。
  • 直到最後一公里,形勢出現變化,三位選手開始加速,配速將近每公里 2 分 30 秒,逐步與其他選手拉開差距。同樣有趣的是,這三位選手的加速方式也都不盡相同。Bekele 維持著差不多的大步幅,但步頻從 190 步提高至 216 步,最終透過高頻大步的方式嬴得比賽(最後 400 公尺只花 55.51 秒)。第二名的 Sihine 是採取同時增加步頻與步幅的方式加速,而 Mathathi 則採取增加步幅但步頻稍微下降的方式取得第三名,但由於速度變化不大,所以最終輸給了 Bekele 跟 Sihine。

三名選手在 10000 公尺比賽中每一圈的速度、步頻與步幅。

由此可見,即便是站在世界巔峰的長跑選手,其跑步方式仍有著一定的差異,印證了「跑姿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這句話。另外,我們也可以從這份研究中學習到一件事情:想要成為厲害的跑者,無論步頻或步幅都需要兼顧!

延伸閱讀:步頻是跑步技術之母

假如你是屬於步頻較高,步幅偏小的跑者,你可能需要加入一些速度間歇、力量訓練等,或是改善下肢的柔軟度,從而讓步幅變大。相反,如果你的步幅較長,但步頻偏慢的話,你就需要進行更多的跑步技術訓練、彈跳動作、用節拍器跑步等,以提高自己的步頻。最終的目標就是同時提高步頻與步幅,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跑步速度自然就能提升!

透過技術分析頁,我們可以比較自己在各配速下的步頻與步幅變化,觀察自己是偏好以提高步頻加速,抑或是增加步幅。另外,也可以使用技術比較功能,分析在不同期間下,步頻與步幅的變化趨勢。


資源來源:

  • Enomoto, Y., Kadono, H., Suzuki, Y., Chiba, T., Koyama, K.(2008).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medalists in the 10,000 metres at the 2007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