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跑者為了要提升跑步表現和降低傷害,經常會優先調整「姿勢」,然而對 RQ跑步科學團隊 合作教練 Drew 而言,從「動作」來觀察並預測跑步表現和受傷風險,再透過訓練補足缺少的動作角度,會是更有效的方式。

事實上,從跑錶測量出的跑步數據、從每一步落地和推蹬抬起的動作,都隱隱透露出動作缺失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只是我們還沒察覺罷了!Drew 教練提出常見的跑步動作問題點,更親自示範在家也能做的 3 招導正訓練,訓練前後或是納入日常訓練,助你有感提升跑步表現,同時減少傷害風險。

3招居家訓練導正你的跑步動作  有感提升表現、降低傷害(圖為死蟲式手膝對抗)
3 招居家訓練導正你的跑步動作 有感提升表現、降低傷害(圖為死蟲式手膝對抗)

從跑步數據看動作問題

跑步動作透過數據分析可看出端倪,主要需參考的數據包括配速、垂直振幅和觸地時間。這些數據搭配跑錶,以及心跳帶、Stryd 等穿戴式裝置,可連結跑步 App 一目了然,例如在 RQ App 的「分析」功能的「技術」 ,可見各強度的觸地時間、騰空時間、垂直振幅、移動參數,以及步頻、步幅。要注意的是,如果只以單次跑步紀錄做為依據容易失真,應長期觀察一段時間較為準確。

配速: Drew 教練在跑步中最強調的就是配速(速度),出門跑步就要「夠快」,因為只有夠好的動作才能跑出夠快的配速,此時用跑步數據分析也才會有效。如果配速太慢,慢到像是快走、大步走,除了分析任何跑步數據都會失真,加上動作選擇的錯誤,傷害也容易悄悄累積在身上。

一般預設的走路速度是時速 6 公里(十分速),而 Drew 教練指出,許多初跑者的配速落在七到八分速,但在八分速時的動作傾向「快走」;對多數人來說,進入七分速動作上才會是真的「跑起來」。因此,建議初跑者一開始不要「只」從 5K 40分鐘這種長距離開始練習,而是加入有速度的間歇跑,例如,六分速或更快,跑 30-40 秒,跑休時間比在一比一到一比二,若覺得強度高可以再延長休息的時間。

垂直振幅:垂直振幅大會增加受傷機率,是因為這樣的跑步動作落地容易力量過大,像是跳著跑,累積了幾千幾萬步不當的落地動作之後,肌肉在疲勞的狀況下,關節壓力增加,尤其是集中在足踝和膝關節處,這樣不只快不起來,還增添了受傷的風險。

觸地時間:想更進階的跑者可以測量觸地時間,包括平均觸地時間和左右兩腳分開觸地時間。平均觸地時間越久,越像是用走路動作來跑步;左右兩腳分開觸地時間有明顯差距,落地時間長的那隻腳處於吸震較多的狀態,疲勞度和受傷風險也會較高。

至於步幅、步頻,因為需要考量每個人的跑步方式、身高等多重因素,除非有發生疼痛,否則不用特別去調整。而對處於疼痛需要調整動作的人,需先檢視動作鏈上缺少了什麼導致動作無法完整?例如,上班族久坐使髖關節長期彎曲緊繃,跑步就難有完整的髖關節活動角度(即我們常聽到的「膝蓋抬不起來」),此時為了跨出應有的步幅,就容易產生骨盆和腰椎的代償動作,導致下背痛的狀況發生,同時,因為跨不出步幅,很自然地就會增加小腿推蹬的動作,容易造成足踝區域的傷害。

從動作問題看痠痛傷害

跑步動作的進行以下肢為主,上肢跟軀幹為輔助。Drew 教練進一步指出,在跑步動作導正上,他幾乎有九成學員都是先優化「髖關節」的活動角度和控制能力。

髖關節和骨盆的位置非常近,手插腰扣住的部位是骨盆,抬膝時的彎曲處是髖關節,「髖關節與骨盆動作交代不清」是常見的跑步動作問題。由於骨盆上緊接著腰椎,因此當骨盆ㄧ動,腰椎就得跟著動,自然使下背肌群疲勞。所以跑步時骨盆應穩定少動,多動髖關節。

另外,在不同地形跑步也會有不同的下肢肌肉比例。在平整路面應該以大腿後側為主,上下坡則需要股四頭肌和臀部主導,越野跑和崎嶇路面則會使用小腿肌肉控制腳踝動作來穩定身體。假如跟上述的組合沒有對應到,那可能是跑步的過程裡,有需要透過肌力訓練和動作導正來調整的部分。

在家就能做的導正訓練

本篇內容著重髖關節活動度,以及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功能。以下 3 個動作分為 4 式,可以天天做,讓髖關節動得好,跑步沒煩惱!

執行頻率:以下招式可以天天操作,建議從一組 10 下或 30 秒開始,逐漸增加到 15 下或 45 秒,組數則增加到 3 - 5 組。若是作為訓練前熱身用來啟動肌肉,則建議一組即可,並做到目標肌肉有明顯痠感。

第一招 死蟲式掌膝對抗

訓練髖屈肌的控制能力,融合腹部用力和髖關節用力,使身體能兩者同時出力。

1. 腰椎骨盆中立平躺地面,雙腳屈膝,使大腿垂直地面。
2. 雙手跟膝蓋上緣接觸並持續互相推擠,過程中腹部出力。
3. 做 30 秒或數 5 個深呼吸。

提醒:掌膝推擠可選擇三種用力方式:第一是被動式,腳不動,手掌往下壓,用腹部力量支撐膝蓋;第二是主動式,膝蓋往上推,手擋住,訓練髖關節主動往上提;第三左右分開,一邊被動式、另一邊主動式,互相輪流。

第二招 90 / 90

此動作主要訓練髖關節的外轉和內轉控制能力,對於容易下背不適的跑者,這是一個相當推薦的動作。

1. 坐姿,前腳小腿平行後腳大腿,前腳大腿平行後腳小腿,膝關節呈兩個 90 度,一個外轉一個內旋轉。雙手向前平舉。
2. 前腳膝蓋推地讓臀部離地(吐氣),吸氣腹部收臀部輕輕落地坐下,接著重回步驟1。
3. 初階者可單邊做 10 次再換邊 10 次;進階者可一左一右加總 20 次。

第三招 彈力帶抬膝(躺姿)

運用變動的阻力提示跑步動作該用力的方向。躺姿較易讓軀幹保持直線,幫助注意骨盆腰椎是否歪斜;站姿則較符合跑步的直覺。建議先做躺姿再做站姿。

1. 腰椎骨盆中立平躺地面,雙腳用力伸直,並在腳掌中段套上彈力帶。
2. 單腳抬膝至大腿垂直地面,全程保持骨盆不翻轉,只有抬膝單邊的髖關節在動,其他關節不動。
3. 以上動作需連續完成,單邊做 10 - 15 下,再換邊進行。

提醒:請確保使用完整無破損的彈力帶。

彈力帶抬膝(躺姿)

彈力帶抬膝(站姿)

須注意腰椎骨盆中立站立,其餘動作與躺姿相同,若站不穩可手扶支撐物。

要導正跑步動作,除了上述三招,Drew 教練也提醒,用滾筒放鬆張力過高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是必要的。用滾筒按摩肌肉後可以確保大腿和小腿張力平均,如果大小腿肌肉很緊繃(張力過高),而髖關節周圍肌肉張力低,落地時,力量會集中在張力高的大小腿,就較難用臀肌或髖關節去主導跑步動作。

至於滾筒使用的時間點,更建議在跑前而非跑後做。跑前使用滾筒是為了讓肌肉恢復原本長度,進而還原姿勢,建議可在訓練前 10-15 分鐘做,若能養成如刷牙一般天天使用的規律更佳,便不需要特意在跑前使用。Drew 教練強調:「要帶著好的動作去跑步,而不是用糟糕的動作跑完再來補救。」

Drew 教練簡介

Drew教練
Drew 教練

經歷

  • 體育署教練培訓課程講師
  • Power Plate台灣區講師
  • YBell台灣區講師
  • Rocktape台灣區講師
  • 私人教練
    • 證照/培訓

    • FISAF FFI/FCC 體適能指導
    • FMS Lv2 動作檢測導正訓練
    • Pose Method Lv1 姿勢跑法
    • TRX STC/FTC/RTC/SMSTC/GSTC 懸吊訓練
    • Redcord N1 懸吊訓練
    • DVRT Lv3 動態阻力訓練
    • Garmin HRT 心率訓練
    • 等40項證照與培訓

    •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