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Quotient分析功能頁面中兩項我最常使用的功能:【跑力】、【體能】。

跑力圖表的應用

跑力這個頁面主要都是跟跑力相關的圖表:即時跑力、當前跑力、跑力對應的配速區間、跑力預估的完賽成績、競賽跑力。

通常我會看一下即時跑力與當前跑力的趨勢了解自己是否進步,再利用當前跑力對應的配速和完賽成績才推估全馬比賽時該用什麼樣的MP(馬拉松配速)去比賽才能達到最佳的完賽成績。

以我為例(參考下圖),當前跑力在1月中(1/15)後就開始維持穩定在57.6~58之間已經一個月左右,不再像前三個月(10/16~1/15)穩定地緩升,而這樣的結果讓我思考是不是目前的訓練已無法達到進步的效果?

體能圖表的應用

體能這個頁面的主要功能有:訓練總覽、狀況指數、各強度區間的心率與配速時間分布、各強度區間的訓練指數、心率區間。

而我最常看的就是狀況指數圖表,包含了體能指數、疲勞指數、狀況指數。先前有寫過如何利用這張圖表來準備一場馬拉松,而平時我每日訓練完也都會來看一下這張表的長期趨勢,然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體能指數的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使用RunningQuotient來準備一場馬拉松?

參考下圖:

可以看到10/16~12/1是為台北馬拉松開始密集訓練打底的階段,體能指數不斷緩升(由16.2 → 23.4),而12/1之後歷經了兩場馬拉松:台北馬、渣打馬,大致的趨勢都是先降個兩週至比賽當天,然後調整一週後繼續回升,這樣的趨勢與我準備馬拉松的調整有關:前兩週開始逐漸減量、賽後一週調整恢復。

自12/1之後,體能最高值(約23~24間)發生在賽前兩週的星期五,而最低值則發生在馬拉松賽事的前一天(約20左右),其它時間則是在最高與最低之間跳動(約20~24間)。

從上圖表可以知道:以我個人來說在賽前兩週的星期五做完最後一次的強度練習將體能指數調整至最高值,然後就可以享受接下來的兩週減量,約莫體能指數會再掉個2~3左右至賽前一天。而兩場馬拉松賽之間則是維持一定的訓練量使得體能指數在最低與最高值之間跳動。

體能 x 跑力

體能指數與跑力這兩個是獨立的參數。即體能高的跑者,跑力不一定高;反過來說跑力高的跑者,體能也不一定高。不過若是將這兩個不同頁面的圖表放在一起做比較長期的趨勢則可以看到有趣的現象(見下圖):

2017/10/15~2018/1/15(綠色框)這三個月期間的當前跑力穩定緩升,而體能指數則是只有10/15~12/1這一個半月是緩升。

12/1~2018/1/15(橘色框)期間,體能指數呈現先下後上的趨勢,但最高值並無明顯地突破,而當前跑力仍舊是上升的。

從上述的發現可以推測以下兩點可能:

一、體能指數是當前跑力的先期指標

體能指數上升的同時,當前跑力也跟著上升,但當體能指數上升到瓶頸時,當前跑力仍舊會上升一段時間直到瓶頸為止。以上圖為例,當前跑力在體能指數停止上升之後,仍持續提升了近1個半月。

二、目前的訓練方式(課表)已無法再給身體更多的刺激進步

以上圖為例,台北馬至渣打馬之間的體能指數已無明顯提升,當前跑力比照第一點的說明仍在上升中,但渣打馬後我仍舊使用類似的方式進行訓練,當前跑力就停滯不前維持穩定了,約在57.6~58之間跳動。

就上述兩點的可能原因所對應的改善方式也是兩點:

一、提高目前的體能指數

將現在的體能指數再度往上拉,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提升【訓練量】,因為體能指數的上升與訓練量有很大的正相關。

10/15~1/15這三個月的訓練總覽如下:

即表示週量平均95K(訓練點數166)左右可以使我的體能指數達到約20~24之間,若要使體能指數高於24,則週量平均必須大於95k(或訓練點數大於166)才有辦法。

二、調整訓練內容(課表)

以目前的奶爸訓練方式,平均週量95k(訓練點數166)已經差不多到極限了;在不提升跑量的情況下,只能從質量下手,透過分析這幾週的訓練課表做些調整(或許加入一些間歇速度訓練)來刺激身體達到當前跑力提升的目標。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