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會建議這位跑者最近該重新實測一次最大心率,因為近期好幾次訓練都有比目前所設定的176bpm更高。RunningQuotient的分析功能大多根據跑者實際的最大心率與安靜心率去計算,如果這兩個數值不準確,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跟著失準。

這位跑者在7月10號跑了一場10公里的比賽(或測驗),但大約在7公里過後開始明顯掉速,而當時的心率也早已經達到他自己所設定的最大心率值一段時間了。前7公里的心率幾乎都落在4到5區(儲備心率的90%以上),對大部分跑者來說都不可能撐完10公里,所以可以確定他在當時的配速太快(強度太高)了。

根據他的當前跑力(48.9),10公里的成績應該會跑42分鐘左右,而這一次比賽的時間只有49分29秒,主要是後段嚴重掉速所致(從4:30掉到5:30/km);該筆紀錄的即時跑力只有41.9。另外,在10公里比賽的前一天進行了一次90分鐘的超慢跑訓練(他的E配速是在5:00~39/km之間,而這次超慢跑的平均配速是7:23/km),對於隔天的表現也有一定的影響。

缺乏穩定的E強度長跑訓練,基礎耐力不足,很可能是導致跑力舉足不前的主因。從他的訓練日誌中雖然可以看到很多長時間的紀錄,但仔細查看後會發現通常都是登山或是超慢跑(低於E配速或E心率)的紀錄,雖然這些「活動」都會為身體帶來壓力,但都無法達到E強度跑的訓練效果。

最近這位跑者也許已經知道這方面的問題,因此我發現最近一週強度1區的訓練比例提高了不少。根據他的「各強度區間圖表」,過去30天強度1區的比例只有63.2%,而最近一週則提高至76.2%。

未來訓練建議:

  1. 建議這位跑者在一週內至少安排兩次以上的有氧慢跑訓練,讓有氧基礎更扎實,可以參考哲睿教練的文章:《想蓋高樓之前,你的地基打得夠深了嗎?
  2. 「打底」過程需要多久?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我們可以透過國峰教練的「E配速90分鐘的心率飄移幅度」來判斷什麼時候可以進入下一個訓練週期,一般會建議達到第8級(心率飄移在10%以內)才算是建立出良好的有氧耐力。
  3. 在鍛鍊有氧耐力的同時,不要忘記速度的重要性。在每次長慢跑之後可以加入幾趟10~15秒的快步跑,或是在一週當中安排一次R配速的訓練,以降低長慢跑會讓肌肉收縮變慢的「副作用」。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