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跑力分析」是 RQ 提供的一項重要跑步數據分析工具,旨在評估跑者在比賽或測驗中的最佳表現,並反映其當前的跑步實力。這項指標特別適用於沒有心率裝置的跑者,讓他們也能透過比賽成績來了解自己的跑步能力。


▎「競賽跑力」是什麼?

「競賽跑力」是根據跑者在特定距離(例如 1 英里、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等)的最佳成績計算得出的一個數值。這個數值通常介於 20 到 90 之間,數值愈高代表跑者的跑步能力愈強。

在 RQ 中有一項「競賽跑力分析」,可以做為跑者個人優勢與弱點的評判工具。我們可以籍此比較自己在不同項目(不同距離)中的實力差距。

 

▎競賽跑力的特性

▹ 客觀性:競賽跑力以實際比賽成績為基礎,提供客觀的能力評估。

▹ 適用性:無需心率裝置,僅需比賽成績即可計算,適合各類型跑者。

▹ 動態性: RQ 系統會根據您在六個月內的最佳比賽成績自動整理與分析出你的競賽跑力,隨著訓練和比賽成績的變化,競賽跑力也會相應調整,反映跑者的進步或退步情況。

 

▎為什麼同一位跑者在不同距離的「競賽跑力」會不同?

這是因為不同距離的跑步項目,跑者所需要的能量系統、力量和技術知覺的側重點不同,你可能有氧能力特別好,肌耐力也特別強,但不擅長短跑和中距離項目。

例如:「速度」較好的跑者,通常中距離的項目(例如 1 英里)表現較佳;「耐力」較好的跑者,長距離項目(例如十公里、半程與全程馬拉松)表現較佳。

平常,我們很難依據成績判斷自己的到底是速度好,還是耐力好,但透過「競賽跑力分析」工具,很快就可以知自己是缺耐力還是缺速度。因此,一位跑者只要透過在不同距離中進行測驗或比賽,就可以知道他的優勢與弱點。以下面這位以「全馬」為目標的市民跑者的「競賽跑力分析」來看,我們很快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缺耐力」的跑者。

這邊補充一點:如果他的目標賽事是五公里以下的話,其實競賽跑力分析下來的結果是平衡的。重點還是要看這位跑者的「目標距離」為何,這會大大影響分析結果。

因為上面這位跑者的目標很明確,他的目標是「全馬」距離,所以從上面這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來這位想要挑戰全馬的跑者是「缺耐力」的「速度型」跑者,他在 1 英里的跑力有 49.7,五公里有 48.1,但十公里只有 44.6,全馬只有 41.9,超過五公里後的距離愈長,競賽跑力明顯愈低。

 

▎不同類型跑者的競賽跑力分析

RQ 的競賽跑力分析會根據跑者在不同距離的競賽跑力,將跑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均衡型:所有距離的跑力都非常平均,代表跑者的訓練方向正確。

▹ 速度型:短距離的跑力值較高,代表跑者的無氧能力和高強度有氧能力較強,但基礎有氧耐力較弱。

▹ 耐力型:長距離的跑力值較高,代表跑者的有氧能力不錯,但無氧能力或高強度有氧能力不足。

▹ 其他型:例如「倒 V 字型」或是上下通常是剛開始跑步,或是跑力上下稱吃不起,沒有一定的規律。有時是因為測驗經驗不多或者成績不準確造成的,所以這邊就不列入討論。

▎如何利用不同距離的競賽跑力來分析和改善

▹ 找出弱點:透過比較不同距離的競賽跑力,跑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較弱,進而針對性地加強訓練。例如,如果一個跑者的短距離競賽跑力明顯高於長距離的競賽跑力,就代表他需要加強長跑訓練。反之,如果一個跑者的長距離競賽跑力高於短距離的競賽跑力,就代表他需要加強速度,或有強度的間歇訓練。

▹ 調整訓練計畫:根據競賽跑力分析的結果,跑者可以調整訓練計畫,以提升整體表現。速度型跑者應增加基礎有氧訓練的時間和份量。耐力型跑者則應加強節奏跑與高強度間歇訓練。

▹ 設定目標賽事:跑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競賽跑力,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賽事。例如,如果中距離的跑力較高,可以考慮參加三公里或五公里的比賽。如果長距離跑力較高,則可以挑戰長距離比賽,例如十公里以上的比賽。

 

▎競賽跑力的限制

▹ 需全力以赴:競賽跑力的分析需要跑者在比賽或測驗中盡全力才能準確反映實力。

▹ 受外在因素影響:測驗或比賽時的氣溫、坡度等外在因素可能會影響成績,進而影響競賽跑力。

▹ 更新較不及時:競賽跑力需要透過比賽或測驗來更新,無法即時反映訓練過程中的進步. 因此 RQ 也開發了「即時跑力」和「當前跑力」來彌補這些不足。

 

▎總結

同一位跑者在不同距離的競賽跑力不同,是正常且常見的現象。透過分析這些差異,跑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並制定更有效的訓練計畫,進而提升跑步表現。 RQ 的競賽跑力分析工具可以幫助跑者分析自己並更客觀地調整訓練方向,並追蹤自己的進步。無論您是跑步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跑者,都可以從競賽跑力的分析結果中獲益。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了解 RQ 的「競賽跑力」的意義與價值!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