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戴式裝置盛行的年代,透過心率裝置來進行跑步訓練似乎是一件越來越平常的事情,而無論你是要以最大心率法或者是儲備心率法來當作訓練的依據,都必須搭配漸進式強度的檢測去取得最大心率,這樣才能準確計算出每一個訓練區間相對應的心跳數。

因此,如何取得最大心率的測驗方式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最大心率常用的測驗方式

第一種:陡坡測驗

這是目前我認為測驗最大心率最準確的方式,因為在測驗過程中,除了測驗者正在進行跑步這項運動之外,坡度也提升了測驗的強度,因此會更較易取得最大心率。但由於適合的陡坡並不易尋找(需要四百公尺平均坡度約5%的陡坡),且測驗者的肌耐力與山路經驗也會影響到測驗的準確度,因此陡坡版比較適合進階的跑者操作。

測驗步驟:
  1. 戴上心率錶,以配速1區暖身慢跑10分鐘。
  2. 第1趟:用自覺的八成力去跑第一趟400公尺陡坡,再慢跑回在坡底休息3分鐘。
  3. 第2趟:用自覺九成力衝上坡(不要用全力),同樣慢跑回在坡底休息3分鐘。
  4. 第3趟:用自覺十成力衝上坡(全力以赴),此時我們會得到一組比前2趟都要高的心率值;第3趟之後到坡底的休息時間都延長為5分鐘。
  5. 第4趟:同樣用自覺十成力衝上坡,這一趟的目標是要全力跑出比第3趟還要高的心率值;如果第4趟測到更高的數值,就要依前一個步驟再跑一趟,直到你再也跑不出比前一趟更高的心率為止。
  6. 恢復慢跑5分鐘,結束後儲存紀錄並上傳到到RunningQuotient。

第二種:400公尺操場測驗

400公尺操場版本同樣是依照漸進式強度的概念,每一趟800公尺都要比上一趟跑更快的方式來檢測出最大心率,但由於在平地進行,較適合第一次檢測或跑步經驗較少的跑者。

如果其中一趟800公尺無法維持在設定的配速區間內,仍要盡全力跑完,接著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步慢跑恢復:
  1. 戴上心率錶,以配速1區暖身慢跑10分鐘。
  2. 第1趟800公尺:配速5:30~5:0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3. 第2趟800公尺:配速5:00~4:3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4. 第3趟800公尺:配速4:30~4:0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5. 第4趟800公尺:配速4:00~3:3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6. 第5趟800公尺:配速3:30~3:0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7. 第6趟800公尺:配速3:00~2:30/公里,接著慢跑恢復400公尺
  8. 恢復慢跑800公尺,結束後儲存紀錄並上傳到到RunningQuotient。

比賽時的最大心率可以使用嗎?

從上面提到的兩個測驗方式可以發現,最大心率測驗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要以漸進式強度來進行,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暖機,並將僅剩的體力在最後階段全部釋放。因此只要在比賽過程中有符合上述條件,當然還是可以將其視為有效的最大心率測驗。

其中我在最近一場比賽中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可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下圖是我在2018年國道馬拉松中參與半程馬拉松的比賽紀錄:

2018國道馬拉松半馬賽事比賽紀錄

國道馬拉松路線還算平坦,並無過大的起伏,因此在配速上還算容易。當天起跑時預設是要以較輕鬆的感覺來進行這一場比賽,因此在前半段配速相對也較為保守,僅以46分多完成前十公里。

折返後發現今天的狀況還算不錯,隨即調整心態並嘗試在後半段以較快的配速來進行比賽,一路維持到最後三公里,遠遠的看到終點拱門,也漸漸的將配速向上調整,這時第二個十公里約以44分的時間完成。到了最後一公里,當然就是點燃身上僅存的最後一枚火藥,向著終點狂奔。

就在完成比賽之後,發現這次比賽紀錄中出現的最大心率甚至還高過先前兩次參與測驗測出相同的193bpm來到194bpm,並且也持續了15秒以上,因此賽後就直接把跑步最大心率重新設定成194bpm。

2018國道馬拉松半馬賽事 - 峰值心率圖表

總而言之,假如想以比賽時的最大心率來做為設定的話,會有以下幾個建議:
  • 比賽距離在半馬以下,最好是以五公里或十公里的距離較為恰當,因為當距離一拉長,各方面的變數就會增加,因此也較不容易取得準確的最大心率數據。
  • 要選擇較為平坦的路線,假如起伏過大或轉彎過多容易造成體力與肌力提早衰竭,這時當然就無法在最後階段將身體逼到極限。
  • 賽事前半段先以較為舒服的配速進行,折返後才開始提升配速,這樣才會有足夠的體力作最後衝刺。

最後,想要在賽事中完美的測出最大心率,對於受測者在能力與經驗的要求就會更大,因此還是建議可參與有配速員的課程來進行測驗會更為準確。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