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跟勃曦第一次碰面時,手抄目前他的五大馬成績。當時他的最好成績是2016倫敦馬拉松的3小時39分,而這次的合作是希望能在2017年達標3小時15分的波士頓馬拉松參賽標準。

  • 2014年10月12日 芝加哥馬拉松—4小時31分
  • 2015年02月22日 東京馬拉松—4小時14分
  • 2015年09月27日 柏林馬拉松—3小時50分
  • 2015年11月01日 紐約馬拉松—3小時41分
  • 2016年04月24日 倫敦馬拉松—3小時39分

經過討論,將長達半年的準備時間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在2017/03/19的首爾馬拉松進入3小時30分。至於第二階段的目標,當然就是要協助他跨過波馬的參賽門檻;雖然在其年齡組的參賽資格是3小時15分,但按照往年的經驗,真正能被錄取的成績會落在3小時12分附近,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在2017/07/29的Jack & Jill Marathon挑戰3小時10分。

第一階段:恢復體能

準備時間:2017/01/02~2017/03/19,共11週
目標賽事:2017/03/19 首爾馬拉松
目標成績:3小時30分

看了勃曦在2016年4月的倫敦馬拉松數據,很明顯他在倫敦馬當時就已經具備3小時30分的實力了,只可惜賽事前半程跑了96分配速過快,造成後半程體能下滑太多;因此對於他在第一階段進入3小時30分,只要好好準備並在比賽當天穩穩的發揮,肯定是沒問題的。

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第一階段有兩大挑戰要克服:

  1. 長達半年未規律訓練,即便期間有參與幾場全馬賽事,但皆以輕鬆完賽為主,因此需要先恢復規律的運動習慣。
  2. 從2017/01/02開始長達四週,他帶著全家人到澳洲旅遊一個月,因此在課表執行上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進而影響到整體的訓練效果。

最終的訓練週期安排如下:基礎期四週、進展期三週、巔峰期兩週、競賽期兩週。

第一階段由於剛恢復規律訓練,因此初期還是以低強度的有氧訓練為主,而這段期間正好在澳洲旅遊,所以課表規劃上較為彈性,每週三次的訓練課表只要確保都在當週內完成即可。

基礎期前兩週課表

在恢復規律訓練並經過一個月的有氧基礎打底之後,接著在進展期則是以提升體能為主要目的,因此規劃了每週兩次的「I 配速」間歇課表,從跑三分鐘休息三分鐘逐漸增加到跑四分鐘休息四分鐘,目的是要增加刺激身體最大攝氧量的總時間。

進展期的「I配速」間歇課表從跑三分鐘休三分鐘增加到跑四分鐘休四分鐘。

經過前兩個週期的訓練可以發現,基礎期四週的體能提升並沒有很明顯,直到進入搭配「I 配速」間歇課表的三週進展期,體能上升幅度才有明顯的提高。這也為接下來巔峰期的速耐力課表建立良好的基礎。

進展期體能上升幅度相當的高

跑力分析

從基礎期開始,訓練的強度落在有氧區間,目的是恢復而不是大幅度進步,所以跑力呈現下降的趨勢,直到進展期才因為訓練強度拉高而開始持平。接著進入巔峰期跑力開始逐漸提升,代表前兩個週期的訓練成效已經開始顯現,最終進入競賽期減量,而跑力開始飆高。這也再次證明「進行訓練的時候,進步與壓力是並存的,因此唯有恢復才能將實力展現出來。」

進行訓練的時候,進步與壓力是並存的,因此唯有恢復才能將實力展現出來。

延伸閱讀:即時跑力可協助跑者即時掌握自己進步的幅度

比賽表現

勃曦這次首爾馬拉松的過程相較於倫敦馬就保守多了,雖然在起跑前十五公里大多處於緩下坡的狀態,不過官方的中段半程成績為01:41:02,且心跳也還算穩定,看來跑的還算游刃有餘,一直到25~30公里處遇到較為頻繁的上下起伏才開始有較大幅度的掉速。

直到25~30公里處遇到較為頻繁的上下起伏才開始有較大幅度的掉速。

關於這部份他在賽後也提到:「之前的賽事大約都是在22公里左右就開始無法維持配速,但這次有特別注意心率,所以這次一直到30公里才剛始有疲累感。」

最終他以03:30:59的成績完賽,雖然只是敲開330大門而未入,但我們都很清楚這次的成績是短短十一週所帶來的成果,這對我們接下來的計畫是很有意義的。

「其實就如教練你說的,這就像是一場練習賽,即使這次沒進到330,不過也沒差,這離終極目標本來就有差距。」勃曦在賽後這樣對我說著。

第一階段總結

第一階段只有短短十一週的時間,而且前半段勃曦都還在澳洲旅遊,之所以在這種情形下還能恢復狀況並突破PB高達8分鐘,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個人化訓練計畫
因為考慮到初期在澳洲旅遊,所以課表設計上會更符合實際狀況以提高課表完成度,這部分唯有一對一的配合才有辦法進行個人化的規劃。

2. 週期化訓練
由於勃曦尚未執行過完整的週期化訓練,而且在課表開始前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規律訓練了,因此先以體能的角度為主要考量來規劃課表。從一開始的輕鬆跑有氧打底,再以間歇訓練來大量刺激身體運用氧氣的能力,接著以乳酸閾值課表讓身體可以跑得又快又久,最後開始適應比賽強度並搭配減量讓身體完全恢復來面對比賽。

延伸閱讀: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徑:間歇訓練

3. 數據分析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可以透過RunningQuotient完整掌握學員的訓練狀況並適度給予提醒及回饋,而各項工具也在訓練當中給予最適當的協助。例如:在課表配速上會參考「各強度配速區間」來安排適當的配速;在後續的課表規劃會參考「狀況指數圖表」來了解這樣的訓練量是否會造成太大的負擔;最後從「即時跑力圖表」來觀察勃曦的進步幅度等等。

延伸閱讀:如何定義體能、疲勞與狀況指數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